10月12日,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主题为“全球化时代的公共外交”座谈会,我校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中心执行主任李永辉教授和中心研究员康晓博士应邀参加。出席本次座谈会的中方嘉宾有全国政协外委会主任、中心名誉主任赵启正,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袁明,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外方嘉宾有美国南加利福利亚大学安娜伯格传播学院院长恩内斯特•威尔逊(Ernest J. Wilson)教授、托马斯•霍利汉(Thomas Hollihan)教授和英国48家集团秘书长阿里斯戴尔•麦启安(Alistair Michie)先生。另有来自全国和地方政协、中央和国务院部门、知名学者和媒体代表六十余人出席座谈会。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国网等媒体对会议进行了报道。
期间,李永辉主任与参会嘉宾,特别是威尔逊院长进行了富有成效的交流。南加州大学是全美第一家设立公共外交硕士点的高校,因此对于中心和国际关系学院申请中国第一个公共外交硕士二级学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为此,李永辉主任盛情邀请威尔逊院长来北外演讲,威尔逊院长表示同意,并说在美国就知道北外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希望将来双方能进行密切合作。
威尔逊院长不仅是美国著名的公共外交学者,而且曾先后担任美国新闻署、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高级官员、全球信息设施委员会副主任。2000年至2010年,他还先后担任公共广播公司董事和董事长,并与美国克林顿政府商务部长作为美国高级贸易使团成员访华,还担任过奥巴马竞选委员会顾问。这种涉足政商学多重领域的丰富经历使威尔逊教授对于当前中美关系颇具洞见。在他题为“2012—重启美中公共外交的重要一年”的演讲中,威尔逊教授认为美中关系已经到了一个至关重要且充满挑战的时刻。双边经济和战略联系更加广泛、密集、复杂,可是两国民间关系却没有跟上步伐。因此,两国间的交往与社会的相互理解之间出现了差距,这给两国都带来了风险。2012年将是开始消除这种差距的重要一年,而公共外交将是达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桥梁。为此,威尔逊教授为减少美中之间理解的差距,提出了短期、中期和长期公共外交战略建议。
阿里斯戴尔•麦启安先生于2007年12月当选英国48家集团秘书长。2004年,由于其在促进中英交流合作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被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推选为第一届名誉董事。1998年至2002年间,作为李约瑟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的合作项目,麦启安以中国从古至今的科技文明发展为主题,拍摄制作了西方媒体史上最长篇的中国主题记录电视系列片,在英国引起巨大反响。他还曾担任英国自由党议会理事及自由党领袖、下院议员斯蒂尔勋爵的演讲撰写人,英国广播公司节目制作人和多家国际企业顾问。正是由于对中国有着长期深入研究,麦启安先生希望在演讲中为中国通过公共外交提升国家形象提供帮助。在他看来,中国近年已在促进国际了解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过去三年,欧美的金融危机让中国迫切需要加强公共外交。中国需要重塑对外交流模式,变信息传达为观念引导。为此,麦启安先生专门引入国际声望管理(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Management,IRM)供中国借鉴。麦启安先生认为,中国拥有足够的实力,完全可以通过更好地运用公共外交在全球建立积极的形象。
座谈会最后,全国政协外委会主任、中心名誉主任赵启正同志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中国公共外交的最终目的是要向世界说明一个真实的中国,既要展现中国的富裕,也要表明中国的贫穷。既要讲述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中国,也要展现广大中西部落后地区的中国。同时,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然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哲学,不会向外强行输出中国的成功经验。但另一方面,中国人自己也一定要加强对自己文化的认识和传播,比如不仅要让世界知道孔子,更要让世界知道孔子所提出的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这是未来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