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上午,北京外国语大学千人礼堂内气氛热烈,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赵启正先生在这里作题为“开拓公共外交的重要意义”的讲座,为我校师生上了精彩生动的一课。此次讲座是我中心公共外交大讲堂的第一讲。讲座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任陈雨露教授主持。
赵启正主任从什么是公共外交、开拓公共外交是建立良好国际环境的必然选择、培养自觉的公共外交意识三个方面入手,结合自身丰富的外事工作经历和大量生动事例,深入浅出地阐述开拓公共外交的意义。
向世界说明真实的中国
赵启正主任指出,公共外交是国家整体外交的组成部分,交往中各方会从各种角度表达本国国情,说明国家的政策,表现本国文化,介绍外国公众对本国感兴趣的方面,向外国公众解释他们对我国的一些误解等。公共外交在美、日等发达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定义,但传统上都是以政府为主体,而我国的公共外交的发展不仅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更将普通民众放在了公共外交主体的基础地位。在我国,开拓公共外交应该匹夫有责,每个民众在外国友人面前的言行举止都可以算是代表中国、宣传中国的公共外交行为。对于北外的学生,赵启正主任强调,懂外语不一定就意味着懂外交,要成为新时期合格的外交工作者,一定要时时关注国际关系发展的动态。
公共外交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国际环境
开拓公共外交是我国建立良好国际环境的必然选择,赵启正主任说,现在中国已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的事情常常成为世界的事情,世界的事情也影响着中国。但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仍然不足,尤其是媒体舆论力量落后,中国有必要通过公共外交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谈到话语权,赵启正主任认为,重要的不仅是有声音,而且能被听进去。目前,每年有1200万人出国,而到中国来的外国人有2400万人,中国人已经成为了世界公民。中国人向世界公民身份的转变给了我们展开公共外交的广泛可能性。赵启正主任坦言,目前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隔阂仍然存在,而西方国家的民众对我国的了解又是极为片面的。要让世界正确认识中国这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不能寄希望于西方媒体公正客观地报道中国,更不能寄希望于他们来填补早已存在的舆论鸿沟。要把中国的真实情况介绍出去,首先要提高中国人自己的沟通能力。公共外交正是增强这种能力的重要方式。赵启正主任说,对中国的不解、误解和偏见,既不利于中国,也不利于他国,要消除冷战思维的误解,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简言之,开展公共外交就是在向世界说明中国,帮助国外公众理解中国。
培养自觉的公共外交意识
在培养自觉的公共外交意识方面,赵启正提出了四点要求:一要有比较的眼光:二要能够跨文化交流;三要不但会说,而且会听;四要要善待媒体,要有一定的新闻素养。
最后,赵启正主任耐心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鼓励北外的同学要主动表达中国的文化精神,通过长期持续不断地学习积累提升自身能力,为我国公共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