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前沿 >> 公共外交前沿动态 >> 正文

经济学人:习近平会带领中国和平崛起?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4-12-22 [来源]: [浏览次数]:

《经济学人》杂志载文称中国的崛起不可避免地给邻国带来了危机感。近期,中国在外事领域表现得十分活跃。11月,中国主办了APEC峰会;随后,国家主席习近平远赴布里斯班参加20国集团峰会,并在会后对澳大利亚其他城市、新西兰以及斐济进行了访问;在此期间,中国总理李克强赴缅甸出席了东亚峰会。在国际重大外事活动中如此频繁地亮相之后,11月底,中国召开了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习近平在会中指出中国的发展和强大绝不会给邻国构成威胁。然而,这一说法似乎并不能得到世界的认可。

一直以来,中国政府都希望在崛起的过程中避免与别国发生冲突,但这样的愿望似乎正日朘月减。在与日本、菲律宾、越南以及印度由来已久的领土问题上,中国的态度越发强势,这无疑增加了亚洲地区的紧张气氛。在亚洲,各国的军事防御性支出大幅增长。美国的亚洲盟友纷纷提出希望美国调整其在亚洲的军事部署,并加强与他们的军事合作以维护区域和平稳定。

从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中国此次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主要囊括了以下三个内容:第一,习近平暗示中国如今已经成为世界大国,需要制定与大国身份相匹配的外交政策并在国际社会上得到相应的尊重。习近平似乎在暗示,中国不能继续延续邓小平时期韬光养晦的外交作风。第二,当今世界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正在经历深度调整,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对于这一点,与会者都了然于心,习近平真正表达的是在国际舞台上美国的影响力每况愈下,而中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第三,当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时,中国要坚定立场;但中国应坚持以和平的方式处理争端,以争取实现双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演讲的第三点引发了许多乐观主义的解读,他们认为,中国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一些挑衅行为不仅伤害了自身利益,也可能引发潜在冲突。习近平与阿基诺和安倍的握手均被视作是中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表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中国与邻国的领土争端并未得到缓和,中国同美国的角逐也愈演愈烈。

尽管在美国的影响之下,澳大利亚和韩国拒绝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但中国并未因此对他们采取任何惩罚性措施;相反,中国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同澳、韩两国分别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在与亚太地区领导人会晤时,奥巴马谈论的话题是埃博拉、ISIS以及南海争端;而习近平谈论的则是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但引人注目的是,中美也就气候变暖等话题达成了一系列协议。

事实上,中美利益相互交织,这已使得两国不得不加强合作,但这并没有从源头上消除中美矛盾与冲突。在布里斯班的演讲中,奥巴马畅想了亚太地区未来的安全格局,认为未来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亚太各国将建立起共同安全联盟,坚持国际法准则,并以和平方式处理争端;第二,该地区的大国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恃强凌弱,奥巴马在这里暗指的“大国”是谁则不言而喻。

习近平在澳大利亚议会发表演讲时指出,虽然中国是“人群中的大块头”,但绝不会占别人的地盘、堵人家的路。但事实上,习近平的此次演讲正是表明,尽管澳大利亚在地理上位于亚太地区的边缘地带,中国依然要把它当作自己表演的舞台。而习近平在北京的讲话更是展现出其强硬态度——在与邻国的领土争端问题上绝不退让。在行动上也是如此:一方面,中国并未终止在南海建岛;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仍然继续派遣海岸护卫舰在钓鱼岛附近巡航。

习近平希望中国的崛起能为自己和邻国带来双赢的结果。这不仅是中国的愿望,也是其邻国和美国的愿望。但在领土争端等问题上,冲突双方面临的是零和博弈,要想实现双赢是不可能的。中国在亚太地区领导力的增强对美国西太平洋地区的海上军事地位无疑构成了挑战,而目前为止,还没有迹象表明,美国愿意甘拜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