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前沿 >> 公共外交前沿动态 >> 正文

理论:“混乱”的公共外交概念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6-04-26 [来源]: [浏览次数]:

作者:约翰•布朗,英国前外交官,乔治敦大学

来源:《赫芬顿邮报》,2016.3.23

新闻中经常出现的“公共外交”到底是什么?公共外交及其相关概念究竟如何改变了传统外交?辞典中将传统外交定义为“处理国际关系的专业、活动或技能,通常由一国驻外代表进行”,或者“国家间进行谈判的实践和艺术”。而对公共外交的定义则没有定论,国家和个人根据不同需要对其给出不同的定义,比如美国国务院对公共外交使命的界定为:

通过影响国外公众、扩展和增强美国政府公众与世界其他国家公众的关系来实现美国外交政策目标,增进国家利益,巩固国家安全。

根据学者尼古拉斯•卡尔的研究,公共外交作为一个名词第一次出现是在1856年1月出版的《伦敦时报》。1965年埃德蒙•古利恩(Edmund Gullion)正式提出“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的概念,美国20世纪70年代开始,“公共外交”这一个词在美国政策圈日益常见。这一时期美国的公共外交与新闻署(USIA)为冷战发动的一系列意识形态、文化和教育计划密切相关。美国新闻署就是艾森豪威尔总统为应对共产主义“思想战争”而设立的独立机构。根据时任国务卿马德林•奥布来特(1997-2001)的说法,新闻署是“地球上最高效的反意识形态渗透机构”。然而随着冷战的终结,新闻署于1999年并入美国国务院。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公共外交成为一个世界现象,政府和非政府实体均参与其中。如今公共外交在世界各国都很受重视。

哈罗德•尼尔科森(Harold Nicolson ,1886-1968),英国著名外交官、现代杰出的外交思想大师在其经典著作《外交》中认为,试图影响和操纵公共舆论不是外交,而是宣传(propaganda)(p. 92):

现代外交面临一个新的严峻问题就是“宣传”。在旧外交时代,试图操纵公众对国际政策的影响就被认为是一种粗俗不智的行为。坎宁(Canning)于1826年第一个认识到宣传在操纵舆论、影响外交方面的“致命功效”。

在一本书的结语中(1961),尼尔科森写到(pp. 144-145):

旧时代的外交被视为专业学问,只能由专家和外交官处理,宣传几乎不被考虑。今天,宣传有时具有压倒性的必要,尽管时常适得其反。

反思尼尔科森的观点,一些批评家认为公共外交只是宣传的委婉说法。其他人认为公共外交是自我矛盾的:一方面要保证外交机密性以维护国家安全,一方面要外交公开,如何保证政府谈判与国际关系不受到公共舆论的负面影响?而对一些国家政府来说,公共外交是一个“软实力”的幌子,一些国家借此干涉其他国家内政,这违反了外交遵循的国际法准则。

尽管对公共外交有这些质疑,但公共外交确实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外交”的大门:所有人,外交官和非职业外交官均是外交的实践主体。公共外交的倡导者无疑都会接受一个更广界定的“外交”概念:“处理人际关系的策略、技能或诡计”(一些公共外交学者恐怕更想把“诡计”一词删除)。

对外交的形容词化界定日益常见,且蔚为成风。英国学者马克•伦纳德(Mark Leonard)在其2002年出版的《公共外交》一书中就介绍了若干名词,如:合作外交、竞争外交、非政府组织外交、移民外交、政党外交、品牌外交、商务外交和利基外交等。这些概念很多被认为是公共外交的子集或者另称,如:人民外交(people-to-people diplomacy)(第一次出现于1956年,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的“民众计划”People-to-People Program)、市民外交(citizen diplomacy)、体育外交(sports diplomacy)和名人外交(celebrity diplomacy)等。有趣的是“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一词1959年便被美国政府使用,远早于“公共外交”成为官方政治词汇。文化外交的子集“音乐外交”在冷战期间被美国新闻署的VOA广播频繁使用。在社交媒体时代,“网络外交”也引起广泛关注。“数字外交”(digital diplomacy)是其子集,利用数字化信息手段在网络世界开展信息战争,数字外交在对抗ISIS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美食外交”(Gastrodiplomacy, Culinary diplomacy)意味着在餐桌上分享食物和情感。“园艺外交”(horticultural diplomacy)根据Google搜索的显示最早出现于2014年,美国驻英大使官邸——温菲尔德庄园的首席园丁史蒂芬•克里斯普对园林管理的讨论。小布什政府时期,时任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任期2005-2009)试图发展“转型外交”(transformational diplomacy),其行为是否只是跟风不得而知,但确实顺应了外交发展的趋势——将外交官转变为社会、经济行为体而非简单的谈判者或观察者。当然更有“熊猫外交”这个概念将外交拓展到动物。维基百科的界定为:

熊猫外交是中国将大熊猫作为国礼赠送给其他国家的外交行为。熊猫外交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的女皇武则天(625-705)赠送一对大熊猫给日本君主。

对于没有大熊猫的国家,狗也许也可以开展“狗狗外交”。20世纪50年代美国一个宠物协会称“狗是最好的大使,因为它们可以跨越语言和意识形态的障碍。”作家丽莎•勒布(Lisa Loeb)在其著作《狗狗大使》(Ambassador Dogs)中写道:“狗是通行世界的大使,它们爱人类并为人类服务。”

伍德罗•威尔逊毕生致力于维护世界民主,反对导致世界大战的欧洲秘密外交,倡导外交公开,在其著名的“十四点计划”(1918)中便记载道:

本计划目的在于世界和平:1. 公开的和平条约,以公开的方式缔结,嗣后国际间不得有任何类型的秘密协定,外交必须公开。

针对外交概念的激增,如何面对与理解,是肯定还是否定,且由读者定夺。以下是最近媒体经常出现的一些外交概念。

crisis diplomacy

危机外交

radical diplomacy

激进外交

food diplomacy

食物外交

audio diplomacy

声音外交

1.5 track military diplomacy

一轨半军事外交

skateboard diplomacy

滑板外交

koala diplomacy

考拉外交

wife diplomacy/ Mrs. diplomacy

夫人外交

female sports diplomacy

女性体育外交

emoji diplomacy

表情外交

creative diplomacy

创造性外交

poem and prose diplomacy

诗歌外交

soap opera diplomacy

肥皂剧外交

side-eye diplomacy

侧目外交

Bulgakov diplomacy

布尔加科夫外交

(程铭编译)

www.huffingtonpost.com/john-brown/diplomacies-from-public-to-public_b_9530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