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正式提出“软实力”的概念,以反驳当时的美国衰败论。他认为,“美国不仅是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而且在第三维度即软实力领域,也首屈一指。”自此,软实力概念进入大众视野。
软实力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在电影业。好莱坞电影对全世界的观众都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借此也输出了美利坚的价值观。美军方也早已认识到电影的力量——五角大楼内有专门与好莱坞接洽的机构,为电影提供军事装备、在影片中塑造良好的军队形象。
互联网是美国软实力的另一个重要媒介。成千上万的人每天访问社交媒体,表达自己的见解。Facebook和Twitter等,均体现了美国的创造性,也提供了更多言论自由的空间。维基百科的路易斯•维拉认为,互联网是美国软实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国和互联网,这两者的价值几乎很难剥离开。”
回首冷战后相当一段时间,美国在伊拉克、波斯尼亚、科索沃和阿富汗等地均展示出“硬实力”,因为在这些情境下,要避免冲突、进行军事干预,仅靠软实力远远不够——软实力更多是在人们愿意接受信息时发挥作用,例如ISIS,不仅采用残酷的战争方式,也使用软实力战术,利用社交媒体传播自己的强硬观点。
不过,在软实力领域,中国正成为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政府大力提升软实力的开始,从华盛顿到内罗毕,都有央视设立的广播中心。中国的教育部对外资助了450所孔子学院,虽然最近孔子学院饱受争议——今年,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公开呼吁,应结束与孔子学院的合作。随即,美国两所大学在同一周宣布关闭孔子学院,中国展现软实力的努力也因此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挫折。
目前,美国的软实力依然十分卓越,仍将继续向全世界宣扬其文化、创新能力以及生活方式。但中国无论在经济实力和意识形态,都会渐渐和美国互成犄角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谁又能断言中国的经济成就和大国风范不会赢得全球的推崇呢?所以,未来在软实力领域,注定要由“一枝独秀”进化到“百花齐放”,我们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