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君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
公共外交作为政府外交的必要补充,由此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成为了中国外交新的开拓方向,也是中国在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突破外部瓶颈、实现最终崛起的重要保证。公共外交的发展呼唤大量具备跨文化交流素养的新型高级人才。外语、外贸和设有涉外专业的高校亟需把握形势、抓紧时机,加强公共外交相关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回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一.发展公共外交的人才基础在高校
公共外交的力量之源在社会。公共外交工作中,政府更多的是发挥组织、推进作用,由媒体、民间组织、智库、学术机构、知名人士及普通民众活动为主,而在众多参与公共外交的社会机构中,高校发挥着基础性、多层次的作用。可以说,中国能否发展出有特色、高水平的公共外交,基础在高校。
公共外交的特殊属性决定了高校的特殊使命。公共外交与传统外交有着显著区别,其目标是获取国内外公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争取民心民意,树立国家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维护和促进国家根本利益。公共外交具有广泛性、互动性、渐进性、间接性等四大鲜明特征,这些特殊属性决定了高校在推动公共外交发展方面的特殊使命。高校是知识、人才和各方面社会资源的生产地和汇聚地,利用高校推动公共外交,有利于广泛调动各种社会资源;高校是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在推动跨文化交流、国际信息传播和人员往来方面,具有特殊优势;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是保证公共外交长期发展、逐步成熟、形成规模的重要园地;高校也是在政府组织和指导下开展公共外交的前沿阵地。公共外交的四大特征和高校的特殊优势具有天然的结合关系,高校在发展公共外交方面负有重要使命。
高校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其在推动公共外交发展上发挥多方面作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等学校的四大社会职能,决定了其在推动公共外交发展上可以发挥多层次作用。从人才培养上来看,公共外交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其发展的基础在于培养大量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一定外交素养的人才,并能够源源不断的输送到社会各个领域和部门中去,为这些领域开展公共外交奠定人力资源基础;从科学研究来看,公共外交是一项交叉性新兴学科,其性质、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路径都有待进一步探索,尤其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国际处境的、有特色的公共外交理论,更是当前一项急迫的科研任务;从社会服务来看,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高校“应当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公共外交是高校发挥智库作用、参与决策咨询的重要的发展点;从文化传承创新来看,高校可以帮助推动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国门,促进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沟通与理解,提升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
高校是对外人文交流的主要承载者,其本身就是开展公共外交的关键阵地。近年来,高校在人文交流方面已经成为公共外交的核心力量。高校的合作办学、留学生教育、访问学者等跨国人才交流和教育合作形式,让大量国外高知识人才来到中国、加深对中国的直观了解、接受中国的教育观点;高校学者参加国际论坛、在国外刊物发表文章,展现了中国的观点和声音,加强中外精英圈之间的学术交汇和情感沟通;以高校教师为主干力量而建立的300多家孔子学院和400多家孔子学堂,为超过1亿人提供汉语和中国文化教育;2010年5月成立的“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中国教育部和高校承担了主要的任务;在近年来国家众多的对外文化交往活动中,高校或高校人员都担当了重要角色。可以说,高校是中国公共外交在人文交流方面的主要支柱。
二.高校推动公共外交发展重在人才培养
高校参与和推动公共外交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智库服务、人文交流实践等多个方面。其中,人才培养是基础和核心。中国高校的公共外交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刚刚开始建立。北京外国语大学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在这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经验。
推动公共外交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公共外交是新兴的交叉、前沿学科,其学科性质、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亟待确立和完善。我们经过近一年的论证和研究,确认了公共外交跨越政治学、外交学、传播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教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性质,决定利用和整合校内多学科资源,结合原有“外交学”、“文化外交”等学科办学经验,初步开发了公共外交硕士层次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在国际关系学院下设相关二级学科,并获教育部批准。这是国内高校首个“公共外交硕士”学位授予点,拟于2013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注重公共外交前沿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公共外交是一个前沿性的学科,也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研究领域。公共外交研究的发展,能够充实和提升公共外交的教学。我们在2010年8月成立国内高校首个“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并连续两年举办“公共外交论坛”大型年度学术会议,产生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中心还组织撰写了国内首份长篇“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报告”。这些学术成果的诞生,为公共外交的学科建设和教学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平台。在浓厚学术氛围的感染下,学生对于公共外交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也出现高涨。在连续两年的校“国际问题研究生论坛上”,都开设了公共外交研究专场,公共外交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得到迅速提升。
发挥传统语言学科优势助力公共外交人才培养。公共外交的关键在于对外沟通,而语言是对外沟通的基本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外语类高校对发展公共外交的责任义不容辞。学校在探索公共外交人才培养模式时,注重巩固和发挥语言学科的传统优势。目前,我们已建立54个语种。学校重视对各语种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国际政治和外交学的通识教育培养。同时,探索建立学院间的合作培养体系,让掌握外语、尤其是掌握非通用语种语言能力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有更多机会选择专业的公共外交教育。可以说,公共外交教学是学校“复合型”高端外事人才培养理念的突出代表和试验基地。
公共外交人才培养还应紧密结合国家和社会需要。公共外交人才是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也是面向实践、服务社会的实用性人才。公共外交的人才培养,应当直接对应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的相关需要。为此,学校在探索公共外交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确立了“政府公共外交”、“企业走出去”和“文化走出去”等三大方向,与外交部、中国国际商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外交学会、中国国际公关协会、中国日报、环球时报等组织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争取为公共外交教学开拓更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把握社会的实际需要,公共外交的人才培养才能实现成功。
三.高校的公共外交人才培养要紧抓文化根基
公共外交人才培养的理念核心在于文化。公共外交体现和提升国家的软实力。而国家软实力的本质最终是一种文化力。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西方文明的霸主地位。西方价值观影响世界,并以此为基础掌控国际舆论话语权。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提出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并推动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实际上是指出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应找回文化自醒和自信,并最终实现文化意义上的崛起。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公共外交人才的培养,根基在文化。尤其是对于外语类院校来说,公共外交人才培养要特别注意防范重技巧而轻文化、重专业而轻通识、重工具而轻思想的倾向。
文化传承和传播是公共外交人才的必然属性。“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中国高校的第四种社会职能,具有深远的背景与意义。任何大学都负有对本国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的使命。然而,在西方掌握学术话语和文化霸权的背景下,西方大学的文化传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自然就完成了。而对中国的大学来说,教材上传授的大多数是西方的理论,主导学术方向的都是西方的刊物,社会和学生中间传播着大量西方的观点,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就是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课题。同样,高校要培养公共外交人才,首先是培养那些能够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文化的人才。只有在深厚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公共外交才能实现跨文化的平等沟通和对话,公共外交人才也才能吸引和打动外国人,树立中国人的良好形象。
注重素质教育是公共外交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公共外交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其中,良好的语言能力是进行跨文化沟通的基础,需要投入巨大的教育精力。尤其是对于零基础起点、掌握非通用语种的公共外交人才来说,往往更是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语言训练和专业学习。然而公共外交的特质要求公共外交人才不只熟练掌握语言工具,更重要地是要掌握一种跨文化的沟通能力。这种沟通能力是建立在对中外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比较融汇基础上的,也是建立在对于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科学等各方面的渊博见识基础之上的。一个优秀的公共外交人才,不夸张地说,应当是学贯中西、知识广博的全才。这样的人才培养绝非一时之功,不可急功近利。高校在公共外交人才培养上必须坚持长期的、深入的、广泛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防止过度技能化、专业化的倾向。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公共外交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成功的教育既包括知识教育、技能教育,也包括人格教育。在公共外交人才培养上更是如此。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期间一个普通市民志愿者,可能连基本的外语工具都不能熟练运用,但是其热情、自信、开放的人格,往往深刻感染外国来宾,起到了极佳的公共外交效果。因此,公共外交是感人心灵的外交。在感人心灵方面,技巧、工具、信息都是手段,最终起到根本作用的人格、精神和文化。虽然公共外交教育是一项面向社会需要、实践性很强的教育,但要切忌把人仅仅当作工具来培训。如何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得到文化和精神的滋养,相关高校都需要摸索经验。学校在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下面建设“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基地”,以通过更多的文化教育和对外文化合作,在建立人文主义的公共外交人才培养道路上,继续开展有意义的探索和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