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名家访谈 >> 名家访谈 >> 正文

裘援平:中国公共外交与和平发展道路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1-09-19 [来源]: [浏览次数]:

——在第二届公共外交论坛(2011)暨第四届外交官论坛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校友、各位朋友们,大家早上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有关部门,向第二届公共外交论坛暨第四届外交官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再过几天,北京外国语大学将迎来建校70周年的纪念日,请允许我提前向母校致以最诚挚的生日的祝贺!

我是1977年从北外毕业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是在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和关怀下建立的,曾经而且现在继续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外交官的摇篮,从这里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高级翻译人才和优秀的外交人才,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各界的社会精英。北外为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做出了很卓越的贡献。尽管新形势下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更激烈的竞争,但是我相信,只要继承传统,发挥优势,正确定位,创新发展,把雄厚的语言教育基础与相关学科建设、学科教育结合起来,北外就一定能为国家输送更多更好的适用的人才,也一定能在自己厚重的历史积淀上再造辉煌。

公共外交基础中的基础是语言,大家不要忽略这个重要的因素,没有这种跨文化沟通交流的专业技能,就谈不上公共外交的深入开展。所以我认为,北外成立中国高校首家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它的潜在优势就在于此。我们现在召开的是第二届公共外交论坛,我还清晰地记得去年北外举办的首届公共外交论坛,当时是以豪华的阵容,就炙手可热的话题展开了很广泛的讨论,扩大了公众对公共外交的认知度和参与的热情,推动了公共外交社会意识的逐步形成。现在可以说公共外交风生水起,各方面都在跃跃欲试,有志者在努力地打造这门新兴学科。本届论坛又将在这方面刮起什么样的头脑风暴,对此我们是抱有期待的。

但是在这样一些讨论和热议当中,我们又静下来深入地思考,想一想这一轮由北京奥运年所激发出来的或者催生出来的中国公共外交热潮,迄今为止究竟我们收获了什么?我们还欠缺什么?我们还面临着什么样的任务?坦率地说,我总感觉到目前我们面对着浩瀚的国际社会,庞杂的各国公众,巨大的文化鸿沟,西方的政治偏见,中国崛起面临的重重阻力,以及我们被扭曲的国家形象,我们的公共外交仍然是显得苍白无力的。似乎我们需要从坐而论道,争论什么是公共外交的阶段,进一步地转向更加务实、更加深入地思考究竟应该怎么开展公共外交和尽快地加强公共外交这样一个新的阶段。我们需要深入地研究,究竟如何通过人际沟通、文化交流、组织交往、大众传播去赢得人心,去结交朋友,去影响各国的政策,去维护和实现中国的国家利益。我们需要研究和考虑如何利用首脑公关、战略对话、二轨外交、人员培训等等来提升各国对华的知晓度、认同度和美誉度。我们需要研究如何统筹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推动这项国际民心、国家形象工程。

我想来想去我们还差什么,还欠缺什么?感觉到这个短板可能还在指导思想、战略规划和相应的机制上。中国缺的不是公共外交的资源,而是如何优化配置和运用这些资源来服务国家利益和国家需要。我们还需要解决的是究竟在中国的公共外交当中谁是编剧,谁是导演,谁是制片,谁是主角,谁是配角等等问题。需要加强公共外交总体的战略规划和具体的政策设计,需要设立公共外交具体的项目和具体的平台,有效地来培植、配置和用好各类公共外交的资源。

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同样任重道远。我讲到的话语体系既包括中文是怎么说的,也包括对外是怎么翻译的。由于翻译的不准确,造成外界很大的误解,这种现象是经常发生的。我们不能无视外界对中国崛起这个当今时代的重大题目在认知上遇到的这些困难,我们必须了解差异,尊重差异,努力地去超越这种差异,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种种关切。组织起学贯中西的力量,跨学科的力量,从世界文明、文化、历史的角度,从国际政治比较学的角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角度,来努力打造和推出源自中国、打动世界的国际话语体系,更加从容自信地适应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变化,从容和自信地面对所谓的西方垄断的某些话语。

我想提请大家重视一篇东西,这就是10天前发布的《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这个白皮书的发表是在这方面做出的一个新的尝试。它是中央专门部署,由我们的外交外事部门来起草的,而不是前一个2005年曾经发表的一份,那个是由外宣部门起草的。这个时候要发布这样一份白皮书,它的目的就是在我国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位这样新的形势下,中国的发展引起国内外,特别是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的热议,引发了世界各国做出的不同凡响和不同反应。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与其被动地一个一个去解释我不是什么,不如我们中国人自己拿到关于自己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展走向、发展理念等内外方方面面大政方针的话语权、主动权、主导权,来主动地回应各方面的关切,积极地影响国际舆论,树立我们国家良好的国际形象,而且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形象。

到现在为止,我们国内的发展战略系统是完备的,而我们国家到现在为止并没有正式对外推出对外的、全面的、战略的规划,或者是蓝图,这方面还是有欠缺的。所以这次由外交外事部门起草,以中国政府文告的形式,力求全面系统而又简明扼要地回答几个重大的问题,这个篇幅不长,只有1万3千字。它想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或者向国际社会想释放什么信息?它主要提出几个问题,回答几个问题: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选择了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追求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将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发展起来的中国将如何运用自己的实力?如何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复杂关系?中国对世界有什么期盼和希望?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是不是走得通?这个白皮书力图首次把和平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过去好像老讲发展道路,外国人说那是一套欺骗外国人的漂亮话,这次把我们的国家发展战略,包括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同我们的和平发展道路紧密地融汇在一起,让国际社会看到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它同时是一个国家意志,是社会的共识,已经转化为我们国家发展的规划,已经写入我们党和国家重要的政治文件,已经体现在中国13亿人现代化进程广泛的实践当中。另外就是把国内战略和对外战略结合起来。外国人经常讲你们是对内一套,对外一套,而白皮书就是想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我们对内是这么说的,对外也将这么做。

另外我们把宏观战略和对外政策结合起来,里面专门对中国的对外战略、理念和对外大政方针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还推出一点,就是把中国特色和世界共性结合起来。我们当然要总结我们的发展道路,总结我们的发展经历,所以现在说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是我们在突出强调中国特色的时候,也不要忘掉,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多样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同人类社会有着共同的利益、共同的价值取向,有着共同的美好的期待。所以也要把我们同世界的这种共性的东西要充分地挖掘出来,这才是国际合作的基础。

这个白皮书因为受文字的限制,所以不可能尽善尽美,也不可能把话全都说充分了。但是我认为有这么一个东西比没有这么一个东西要好,而且能够供各界大家有一个参考。白皮书发表之后到现在为止反响是好的,上海社科院有一个大致的统计,说原来以为围绕这个文件的观点,在我们国内大概最多能够争取到60%左右的社会认同,但是发表了10天之后,他们有一个粗略的统计,认为是得到了90%以上的社会认同。而且到现在为止我们了解到,不光是媒体,包括一些国家的政府,特别我们注意到美国国务院是第一家对这个白皮书做出回应的,而且这个回应表态是积极的。昨天我向外国驻华使团的150多个人介绍了这份白皮书,下来一些大使纷纷找到我,有的大使就说,这个白皮书的论点和它的内在历史逻辑性是严密的,是不容置疑的,所以能够堵住不少人的嘴,而且他们说,中国终于自己说话了。估计大家近期在对外交往交流的过程当中会有外国朋友不断地提起这份白皮书,同时我们也需要各方面积极地配合,做好解读工作。因为这实际上就是要开展这一轮关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和对外战略的公共外交工程。

最后,我预祝公共外交论坛越办越好,越办越实!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