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外交国际论坛(2012)暨第五届外交官论坛上的主旨发言
非常高兴能够参加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的第三届公共外交论坛暨第五届外交官论坛,首先我代表外交部新闻司对本届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北京外国语大学素有“外交官摇篮”之称,近年来在推进中国公共外交事业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2010年9月,北外举办了第一届公共外交论坛,并率先成立了中国高校第一家公共外交研究中心。过去几年,论坛及中心从起步到成长,已经发展成为学术界有影响力的公共外交品牌,在提升全社会公共外交意识,凝聚公共外交的共识,加强公共外交的研究,培养公共外交的人才,促进学术界交流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次论坛是在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后召开的,论坛主题——“改革创新、扎实推进中国公共外交与人文交流”,紧扣了公共外交发展的时代主题。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对于推动我国公共外交事业发展具有历史意义。胡锦涛同志在2009年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我们将公共外交作为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形势下完善中国外交布局的客观要求,作为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外交部高度重视公共外交,专门成立了公共外交办公室,和其他部门、地方、社会各界包括学术界一道,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大力推进公共外交,取得一定的成绩:
一是重点围绕国家领导人出访和出席重要国际会议,精心策划公共外交的活动,宣示主张,深化友好,增进共识;二是利用重大活动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展现国家良好形象;三是不断提升与国内媒体的沟通与合作,提高涉外报道水平;四是加强与外国媒体和记者的沟通与合作,协助客观、全面、平衡报道中国;五是不断完善信息发布机制,加强与国内民众的交流互动,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六是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七是驻外馆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外交活动,直接向国际社会介绍、展示真实的中国。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期,总体实力和国际地位得到提升,全社会公共外交的意识增强,开展公共外交的手段和资源也日益丰富,我加强公共外交工作恰逢其时。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保持清醒认识,如何将我国不断增强的实力转化为与之相适应的软实力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共外交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我们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就不仅要做经济上的新兴大国,也要做舆论上的新兴大国。为此,我们要更加及时有效地向国内外的公众介绍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工作,更好地使中国的外交工作贴近民众。
新形势下加强公共外交事关我们能否妥善处理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能否维护和延长我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顺利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其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进一步上升。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主动,开拓创新,着力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认知,处理好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推动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减少我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摩擦和阻力,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为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不懈努力。
公共外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和作用,形成合力。高校和学术界在促进跨文化交流合作,提升公共外交智力服务与支持,搭建交流平台,架起国内外舆论民意之间的沟通桥梁等方面具有特殊优势,在推进中国公共外交事业方面大有可为。
近年来,外交部不断加强与高校和学术界在公共外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得积极的成果。一方面,我们积极安排现职部司领导、老大使,“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等中高级外交官“走进校园”,安排面向广大高校师生的“在线访谈”,邀请师生代表走进外交部,增强高校和学术界对外交工作的了解和理解,同时更好地听取有关各方对外交工作的看法和建议。另一方面,很多的专家学者通过“上电视”,“写文章”、参加研讨会,解读中国外交政策,传播中国政策主张,引导国内公众和国际社会客观、理性思考,理解和支持我外交政策,有力地支持和配合了我外交工作。我们还与高校和学术机构加强合作,共同就国际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公共外交理论体系建设等课题进行研究,为推进中国公共外交事业夯实理论基础。
公共外交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做好公共外交工作,是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和使命。今后,外交部将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与高校和学术界在公共外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依托中国外交协会等平台,统筹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开展公共外交;也希望在座各位继续利用各自渠道和平台开展公共外交,关心、支持和配合总体外交工作。我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形成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各部门各地方相配合、国内、国外相协作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良好公共外交工作局面。一定能够为营造更加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提升我国软实力,促进人类友好、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更大贡献。